他,从事肝癌的临床和研究工作30余年,是引领我国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发展的带头人;亦是推动我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领军人。今天,让我们走近他的生活,了解2021“人民好医生”陈敏山的医学人生。 医者仁心,患者的痛苦牵动他的内心 早在陈敏山的行医生涯初期,国内治疗肝癌的主流方式是开腹手术,这就意味着:部分小肝癌患者往往因直径不足3厘米的病灶就要承受几十倍大的手术切口创伤。医者仁心,患者的痛苦也牵动着彼时陈敏山的内心。 1999年,从美国进修回国的陈敏山最早带回了一项创伤小、疗效大的新技术——射频消融。新技术利用细胞耐热性差异,仅凭一根细长的射频针就可以精准快速地杀死肿瘤细胞,使适应症患者免受开刀之苦,大大缩短住院时间。但新技术的疗效和预后亟需得到当时业界的认可,很多反对声音和不同意见使发展道路看起来困难重重。面对这样的情形,陈敏山毫不动摇。为了推动专科进步、造福广大患者,他毅然肩负起技术革新的使命,在临床工作之余,不辞辛苦地投身临床试验,宵衣旰食,苦心钻研。 2006年,陈敏山在被誉为世界外科学“圣经”的Annals of Surgery上发表了前瞻性研究成果,无统计学差异的术后生存率证实了创伤更小的射频消融有与手术切除同等的小肝癌根治疗效,这也是由国人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在该顶级期刊的首秀。紧接着,他拿出了一系列高质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赢得了国内外同行对肝癌射频治疗的广泛认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将他的多篇论文作为核心引用文献,就此奠定了射频消融在小肝癌根治的一线地位。 2007年,由陈敏山主持的“小肝癌经皮射频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年,他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和《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进一步推动射频消融规范化地服务于临床,大大减轻更多肝癌患者的痛苦和疾病负担。 博采众长,精进疗法,陈敏山还是推动肝癌多学科协作(MDT)的先锋。基于多年临床实践经验,陈敏山切实感受到中心肝脏外科传承已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他以科室为起点,将肝癌MDT作为科室发展的大方向,海纳百川,引育外科手术、血管性介入、局部消融等多学科团队、人才,率先建立健全规范化肝癌MDT体系,使手术、介入、局部消融、药物、放疗等多学科携手并肩,针对患者复杂病情制定最优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肝癌MDT的施行在科室取得极大成效,陈敏山迫切地想要将这些宝贵经验向全国辐射推广,惠及更多病患。于是,他带领团队专注肝癌MDT研究,为业界贡献了令人信服的多项数据成果,并利用学术交流机会大力宣传肝癌MDT的思路和成功案例。2016年,陈敏山主持的“肝癌多学科治疗策略优化的研究与应用”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时至今日,其团队已有6篇临床研究论文被NCCN指南引用。 依托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陈敏山先后联合广东省内、国内肝癌治疗领域的不同学科专家制定了多部肝癌多学科协作共识,并作为全国肝癌专委会的主任委员,他在2020年牵头发表了《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为全国临床一线提供了更全面、实操性强、符合国情的肝癌MDT系统性指导,带动全国同行学习、理解、践行MDT理念。 近年来,为攻克无法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陈敏山仍在不断探索优化MDT模式。2021年由他牵头成立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协作组,启动制定专家共识,由此将帮助更多中晚期肝癌患者重获根治手术切除的机会。 工作之余,陈敏山领衔“中山医科大学校友会会长”一职,发动校友出资出力,多年持续到四川、河南、海南、新疆等多地进行医疗援助。同时带领科室多次开展公益科普、义诊活动和基层帮扶,他坚持心善行善地向基层医护、患者百姓输送着温暖与力量。博采众长,推动肝癌多学科协作的先锋
“得了肝癌,有幸在这里治疗,就是得到了生机”
坚守医者初心使命,不负患者性命相托,陈敏山以德技双馨享誉“中山大学名医”、“广东好医生”。门诊中,经手他30年前治愈的肝癌患者已80高龄。而他的患者更是直言表白:“得了肝癌,有幸在陈教授这里终极治疗,就是得到了生机。”